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茶语·解味

来源:云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因为为人厚道,业内口碑甚好。记忆中,小时候家中总有络绎不绝的宾客,而父亲总会以茶招待他们。父亲爱喝茶,商友之间,以茶会晤;朋友之间,以茶叙旧;族

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因为为人厚道,业内口碑甚好。记忆中,小时候家中总有络绎不绝的宾客,而父亲总会以茶招待他们。父亲爱喝茶,商友之间,以茶会晤;朋友之间,以茶叙旧;族亲之间,以茶联亲……包括家人之间,有时话并不多,就是喝茶,三杯两盏,喝个“恰到好处”。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也爱喝茶,唯独我,就是对茶提不起兴趣。在我看来,茶既不好喝,又不好看,还不好弄。总觉得,喝茶,就是闲着没事干,给自己找事做。

父亲平时主要的精力都投注在生意上,我们父女间的沟通并不多,尽管如此,我总能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处不在的爱。父亲常用他心爱的好茶“招待”我,而我,即便再不情愿,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好意,也会小抿一口,有时还会跟父亲“客套”一下——“爸,这茶真好啊”。就怕父亲提起公道杯,“好就再来一点,喝茶健康,女孩子尤其要多喝点”。或许是“多喝点”这样的次数多了,原本苦涩的茶,渐渐没那么难喝了,我对茶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排斥。有时家里来客人,父亲不在,便由我担任茶艺师,虽然茶艺水平和父亲有着天差地别,但好在熟能生巧,至少在“外行”面前还是能够充当一下行家的。

我真正入茶道,差不多是在2006 年。父亲需要置办一批礼茶。受其委托,我独自一人来到云南勐海。

到了云南,我对茶才算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这里,茶不仅可以是人们的生活必备,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寄托。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茶诗歌。有了茶,生活就有了除却俗事之外的清凉素雅;有了茶,生命就有了烟火气之外的艺术芬芳。茶养人,更养心。茶中的天地,是对生活的智慧诠释,更是对生命的智慧表达。

在云南的经历,让我坚定了朝着茶道文化继续深造的决心。从2007 年到2014 年,我曾三赴杭州公刘子茶道馆学茶艺,并获得了“高级茶艺师”的称号。学艺归来的我对于茶的爱是自然的、随和的,没有功利的向往。“茶”还是茶,因为增减的是心境;“茶”又不是茶,因为生命的每一页都是茶的注解。

经学校批准,我在校内专门开辟了“茶文化课程”,并在家设计了专门的茶道工作室和茶艺馆。在与朋友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深了自己对“茶式”生活的理解。课堂中,除了保障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我还根据学生年龄段特征将自己的所学进行了课时分类,将茶有效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带领孩子一起识茶、学茶、制茶、茗茶、赋茶、书茶以及歌茶。孩子们在茶中品学、悟学,不断地濡养自己内在的茶之品、茶之志、茶之德。同事之间,也会在闲暇之余,以茶会友,谈天说地,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久而久之,我的身边人给我赠了一个“雅号”——茶痴。有道是: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茶亦是如此。茶痴、茶痴,就让我来做这个“解味道人”吧!

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因为为人厚道,业内口碑甚好。记忆中,小时候家中总有络绎不绝的宾客,而父亲总会以茶招待他们。父亲爱喝茶,商友之间,以茶会晤;朋友之间,以茶叙旧;族亲之间,以茶联亲……包括家人之间,有时话并不多,就是喝茶,三杯两盏,喝个“恰到好处”。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也爱喝茶,唯独我,就是对茶提不起兴趣。在我看来,茶既不好喝,又不好看,还不好弄。总觉得,喝茶,就是闲着没事干,给自己找事做。父亲平时主要的精力都投注在生意上,我们父女间的沟通并不多,尽管如此,我总能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处不在的爱。父亲常用他心爱的好茶“招待”我,而我,即便再不情愿,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好意,也会小抿一口,有时还会跟父亲“客套”一下——“爸,这茶真好啊”。就怕父亲提起公道杯,“好就再来一点,喝茶健康,女孩子尤其要多喝点”。或许是“多喝点”这样的次数多了,原本苦涩的茶,渐渐没那么难喝了,我对茶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排斥。有时家里来客人,父亲不在,便由我担任茶艺师,虽然茶艺水平和父亲有着天差地别,但好在熟能生巧,至少在“外行”面前还是能够充当一下行家的。我真正入茶道,差不多是在2006 年。父亲需要置办一批礼茶。受其委托,我独自一人来到云南勐海。到了云南,我对茶才算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这里,茶不仅可以是人们的生活必备,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寄托。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茶诗歌。有了茶,生活就有了除却俗事之外的清凉素雅;有了茶,生命就有了烟火气之外的艺术芬芳。茶养人,更养心。茶中的天地,是对生活的智慧诠释,更是对生命的智慧表达。在云南的经历,让我坚定了朝着茶道文化继续深造的决心。从2007 年到2014 年,我曾三赴杭州公刘子茶道馆学茶艺,并获得了“高级茶艺师”的称号。学艺归来的我对于茶的爱是自然的、随和的,没有功利的向往。“茶”还是茶,因为增减的是心境;“茶”又不是茶,因为生命的每一页都是茶的注解。经学校批准,我在校内专门开辟了“茶文化课程”,并在家设计了专门的茶道工作室和茶艺馆。在与朋友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深了自己对“茶式”生活的理解。课堂中,除了保障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我还根据学生年龄段特征将自己的所学进行了课时分类,将茶有效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带领孩子一起识茶、学茶、制茶、茗茶、赋茶、书茶以及歌茶。孩子们在茶中品学、悟学,不断地濡养自己内在的茶之品、茶之志、茶之德。同事之间,也会在闲暇之余,以茶会友,谈天说地,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久而久之,我的身边人给我赠了一个“雅号”——茶痴。有道是: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茶亦是如此。茶痴、茶痴,就让我来做这个“解味道人”吧!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qikandaodu/2020/1209/685.html



上一篇:昆明复调
下一篇:掲秘于海男的灵魂图像

云南地质投稿 | 云南地质编辑部| 云南地质版面费 | 云南地质论文发表 | 云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