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彝族阿乌

来源:云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历史传说 关于阿乌的传说有很多,但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很早以前,云南子君人住在龙宝山上,山下有个龙潭,潜居着两条龙。这里水清草嫩,人们放牧着牛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

一、历史传说

关于阿乌的传说有很多,但其中流传甚广的是:很早以前,云南子君人住在龙宝山上,山下有个龙潭,潜居着两条龙。这里水清草嫩,人们放牧着牛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龙潭干涸,草儿枯黄,连人的饮水都极为困难,原来是两条龙相斗所致。一个放牛娃抓起塘泥捏了一个空心饺子形的玩具,对着天空吹奏起来,发出“阿乌、阿乌”的声音,天天吹啊天天吹,突然,龙潭水满了,又疏通了滇池的泄水河,滇池水位下降,露出大片土地。原来阿乌声感化了双龙,它们不再争斗了。此后,子君人迁到平坝生活,每年到了栽秧时节都要制作和吹奏阿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阿乌与陶埙

阿乌:历史悠久,虽无实物记载,但也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昆明市近郊的官渡区彝族撒马的支系和子君人手中。是求雨、祭祀、沟通天人的神器,寓意风调雨顺、企盼来年五谷丰登。在整个音乐学学科体系中, 其作用和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1]

陶埙:中国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我国特有的古时期的乐器,[2]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7000 年,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埙。

(一)阿乌、陶埙两者的区别

在乐器演奏方面,由于手持方式不同,阿乌在吹奏时两手端于底部,使阿乌在演奏时稳定性较高,手指可以在乐器上快速活动,不但可以演奏速度较慢的抒情乐曲,也可以演奏速度较快的情感热烈的乐曲;而陶埙在吹奏时双手位置在乐器两边,乐器底部没有支撑,使陶埙在演奏时稳定性较低,如若演奏节奏较快的乐曲,乐器有可能掉落以至于造成乐器的损坏,所以,陶埙较适合演奏速度较慢的抒情乐曲。

在音色方面,阿乌的音色野性十足,张力较大,演奏时声音拥有一定的爆破力,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魅力;而陶埙的音色偏向舒缓、柔美、古朴,其声音具有中国古代汉族音乐的特色。

在乐器制作方面,虽然阿乌存在年代久远,但因材质等方面的原因传世甚少,制作者较少,甚至几乎濒临灭绝,所以导致阿乌的制作理论缺乏,制作工艺不完善,音准问题、形制问题等还有待提高;而陶埙年代久远、流传广、制作工艺完善、制作理论丰富、制作者较多,吹奏者多,普及性广。

在音域方面,阿乌的音域较窄(以八孔阿乌为例),其音域区间为十二度,而陶埙的音域较宽(以十孔埙为例),音域区间为十五度。

在乐器音量方面,改良后阿乌的音量大约为埙的两倍,在舞台上无需借助任何扩音设备即可演奏,而陶埙演奏时音量较小,如舞台较大则需借助扩音设备。

(二)阿乌的乐器改良

1.原始的阿乌

原始的阿乌只有一个吹孔和两个指孔,仅能发三个音(大三度)。以F 调的三孔阿乌为例可以演奏出:F 音、降B 音、C 音。原始阿乌音准问题堪忧,原本阿乌就是以用于祭祀的神器出现的,用于彝族部落祭祀求雨,并不是以乐器的身份出现,所以最早的阿乌对音准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制作材料也十分简单,只是拿水溏泥或者泥巴捏制成形制呈水饺状,下宽上窄的形状,捏制成后用工具把阿乌表面刮干净后,再进行开孔,完全没有调音过程,并且由于制作材料随意,乐器的保存性较差,基本都是一次性乐器,所以每次祭祀活动所用的阿乌都是现制乐器,在原来的部落祭祀活动中只有彝族的大祭司或是长者才会制作和演奏阿乌,导致传世的阿乌数量很少,缺乏实物,为后续对阿乌的调查和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图1 为后期仿制的原始阿乌)。

图1

2.初次改良的阿乌

子君村村民李利春对阿乌进行的改良:在原来的基础上,由两个指孔拓展到六个指孔,使得音域变宽,但吹孔大小未改变。李利春对阿乌的改良是有相对局限性的:首先,李利春本人是子君村的民间艺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对于乐器的发声原理、乐器的调音等方面是有待提高的,所以,导致他制作出来的阿乌音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次,他在乐器制作方面使用水溏泥或者是泥巴,由于制作材料的不稳定性,导致乐器的质量和美观程度都存在这一定的缺陷,并且制作完成后没有在阿乌上使用保护材料,所以阿乌的保存性较低,乐器容易发生形变的可能性提高。但是,通过李利春大胆的开孔,使人们突破原有阿乌的局限,开辟了对阿乌这个乐器改良的新思路。优点:易学易吹,音色深沉浓郁,古朴凝重;缺点:指法不易接受,音域偏窄,张力不够,音准还是最大的问题(图2 为李利春改良制作的阿乌)。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qikandaodu/2021/0223/787.html



上一篇:云南短视频作品特征分析以德宏芒市龙江锅为例
下一篇:云南傣族文身纹样中图腾虚构符号的符号化过程

云南地质投稿 | 云南地质编辑部| 云南地质版面费 | 云南地质论文发表 | 云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