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云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北京市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绿色转型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土壤环境问题(田媛等,2008)。由于土壤污

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北京市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绿色转型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土壤环境问题(田媛等,2008)。由于土壤污染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积累性、难恢复性的特点(刘琨等,2017),土壤又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的最终受体,对其进行监测,对于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尤为重要(陆泗进等,2018;赵靓等,2020)。我国土壤环境从调查到监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16 年 5 月 3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发〔2016〕31 号《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明确了建立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例行监测工作,对今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孙宁等,2017)。

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早期主要是由市农业部门开展的肥力监测工作,监测内容主要以养分指标为主。2001年,市环保部门系统开展了“菜篮子”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等为主的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监测工作。2011年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依托“北京市农业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开始筹建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其目的是全面掌握土壤地质环境背景、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各类污染源对土壤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从地质环境角度,为构建全市监测网络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文阐述了北京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现状,总结了多年监测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思路,对全国各省市开展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现状

1.1 总体定位和体系构架

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定位是“专业监测网”,是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京政发〔2016〕63 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地质勘查部门是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责任部门。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2015年开始运行,至2020年已运行了6年。期间经过几次优化调整,已初步建成了包括区域监测和重点监测两个层次的网络体系,监测点从2015年的160个,2018年增至1470个,2019年再次调整完善达到目前2712个监测点的规模,已经覆盖包括山区在内的全市域,实现了对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长期、系统的监测与评价。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见图1,监测方法体系见图2。

1.2 监测层次

监测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区域监测和重点监测两个层次。区域监测点2220个,重点监测点492个。可分别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网设置中的背景点位和基础点位+特定点位相对应(严春丽,2016)。

区域监测:主要掌握土壤地质环境总体规律,以反映地质背景为主,反映土壤化学物质在宏观层面上的变化规律。监测点以一定合理的密度大致均匀分布,在网格化基础上,结合水系流域、成土母质、地貌成因、土地利用等因素的数字化图件,按地质控制单元确定。平原区大致按照4 km×4 km(每个格2~4个点)网度进行监测点布设,丘陵区和山区按照4 km×4 km(每个格1~2个点)网度进行监测点布设,保证每个控制单元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监测点。

重点监测:主要查明不同地质背景下元素高背景区或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区及污染隐患区的主要元素与指标含量现状及变化特征,监测指标主要是能够反映受人为活动干扰所带来的变化,变化程度相对明显。根据北京市特点,主要选取搬迁关闭的工厂矿山、农业种植、特色农作物产地、水源保护区、元素异常区等区域。

图1 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体系图Fig.1 Monitoring system map of soi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in Beijing

图2 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方法体系图Fig.2 Method system map of soi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in Beijing

1.3 监测范围

2018年之前,监测范围限于平原区(包括延庆盆地)。2019年起至今,区域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市域;重点监测工矿区、农业种植区、水源保护区、元素异常区等重点区域。

1.4 监测周期(频次)

2015—2018年,区域监测和重点监测的周期均为1年。从2019年起至今,随着监测点大幅增加,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市域(包括山区),区域监测调整为3年一个周期,分大清河和永定河流域、北运河流域、潮白河和蓟运河流域3个区域开展年度工作,重点监测区周期保持为1年。

1.5 监测指标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qikandaodu/2021/0708/1745.html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工程地质勘察中断层的活动性分析

云南地质投稿 | 云南地质编辑部| 云南地质版面费 | 云南地质论文发表 | 云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