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无私奉献:地质学前辈的抗日战争

来源:云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部分学生毕业照。从左至右:卢祖荫,叶良辅,徐渊摩,周赞衡,徐韦曼,朱庭祜,刘季辰,李学清,谢家荣,赵志新,1915年摄于北京红楼(王竹泉

▲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部分学生毕业照。从左至右:卢祖荫,叶良辅,徐渊摩,周赞衡,徐韦曼,朱庭祜,刘季辰,李学清,谢家荣,赵志新,1915年摄于北京红楼(王竹泉,谭锡畴,李捷等未在照片中)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1937年7月7日全面爆发,到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也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抗御外侮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地域不分南北,战线不分前后,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为这场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简略介绍抗战时期地学界老前辈们的部分贡献。

地学界老前辈抗战时期忠贞为国

抗战爆发以后,大量的生产设备和科学仪器都遭到了破坏,很多生产和科研工作都不能正常进行。面对如此困境,地学老前辈们克服困难,不但没有使地质工作停顿,而且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为抗战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由于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也有一些人产生了极度悲观的情绪和焦躁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当时的地质学会理事长杨钟健,在《地质论评》1937年第二卷第六期上,发表了《非常时期之地质界》一文。文中除告诫大家在此非常时期要坚持工作外,还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指出:“一个非常时期,正是一个不多的机会,也许有许多新的材料发现与研究,会遭逢时会,特别发达起来……所以,我们只有埋头干,不必短期灰心,相信地质界人人若能如此,其他各界人人若能如此,对抗战的局势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有益无损的。”

▲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卒业生之留影

坐者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中排左起:仝步瀛、朱庭祜、周赞衡、李学清、谭锡畴、徐韦曼、王竹泉,

后排左起:赵志新、叶良辅、徐渊摩、卢祖荫、李捷、刘季辰。

国民政府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也发表了《告地质调查所同仁书》,他不仅对地质所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进一步指出:“平常所做之科学研究亦并不应看轻,科学人士当以研究为生命。……在欧战时期,外国学者亦多在困苦艰辛之环境中,自出钱,自出力,以继续其工作。凡此奋斗不倦之精神,即是民族自存之德行。……岁寒知松柏之劲节,时艰见国民之性情,当此国步艰难之日,更是我辈深刻策励之时。”

两位中国地学界的巨匠、中国地质科学的领军人物,在风雨飘摇的国难之际,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全国的地质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正是这种激励,才确保了我国地质科学在山河破碎、日军压境的危难关头,始终没有停滞,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表现得格外清清楚楚。1937年7月21日至7月30日,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我国的翁文灏、朱森、黄汲清三人分别代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成为理事会成员。在理事会上,英国和日本两国的代表分别提出申请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英国伦敦或日本东京举行。我国三位代表考虑,虽然英国离我们很远,参会很不容易,但在此日本侵略中国之时,如在日本开会,日本人一定要实施他们筹备已久的“满洲国地质旅行”计划,中国地质界是绝对不能参加这样的大会的。所以,一致同意对英国投赞成票,并在会上及会下积极行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狼子野心,充分表现了我国地质学家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高风亮节。结果,参会的70名理事,以65票对5票的绝对压倒优势,决定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1933年中国21位地质人摄于葛利普寓所,北京西城豆芽菜胡同15号。

前排左起:章鸿钊,丁文江,葛利普,翁文灏,德日进

中排左起:杨钟健,周赞衡,谢家荣,许光熙,孙云铸,谭锡畴,王鹤文,尹赞勋,袁复礼

后排左起:何作霖,王恒升,王竹泉,王曰伦,朱焕文,计荣森,孙建初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zonghexinwen/2020/1021/629.html



上一篇:注意防御!云南降温降雨加大雾 多地地质灾害气
下一篇:又有两家原武警黄金部队转隶组建的地质调查中

云南地质投稿 | 云南地质编辑部| 云南地质版面费 | 云南地质论文发表 | 云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