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云南“陨石坑”成桃花源,32人蜗居坑中几十年,

来源:云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进步,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物质追求,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精神上的负重。 在这个节奏加快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进步,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物质追求,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精神上的负重。在这个节奏加快的“快餐社会”,越来越多人开始渴望逃离闹市,向往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天坑中的桃花源
说到隐居文化,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滋生,但是真正被人们熟知或者说被推崇起来的还要追溯到田园派诗人代表陶渊明,陶渊明的一首《归园田居》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副早出晚归,与自然为伴的恬静淡雅生活,“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更是成为很多人所追求的精神信条。他的《桃花源记》为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想象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色彩,那么现实中真的有桃花源吗?不知道并不代表不存在。

在云南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就隐藏着这么一个“桃花源”,坐落在巨大的“天坑”里。在被发现之前没有人知道这里,公布于世之后人们便称这里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有种神奇的力量,里面居住着8户人家,共32口人。他们在这里与世隔绝居住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也不愿意搬离,即使给再多金钱也无济于事。
这个地方就位于云南省的镇雄县有一处天坑群,天坑下面居住的人们组成了一个村子,这就是新寨村。村子四面环绕青山绿水,萦绕在一片峡谷四周,小溪河流多样风景融入在一起,汇聚在天坑之下,将这里与世隔绝。从远处看,这里似乎只是自然打造出的一个大坑,但走近后,你会被自然的力量所震撼,俊秀的风景,奇异的峭壁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神秘却又迷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镇雄县独特的风景。层峦叠嶂,千沟万壑崇山峻岭,地质景观也多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古遗迹和古人类遗址。也许只有亲身感受了这里的自然景观,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这32口村民会如此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在这里。桃花源里的居民
镇雄县的天坑群海拔1440米,直径600米,最深处可达150米,是目前为止云南发现的最大的天坑。离县城中心距离51公里,在这里一共有六个大小不一样的天坑。我们所说的8户32口人家就居住在被称为“大锅圈”的最大天坑中。
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是1953年来到这里居住的,那时候由于患上了麻风病,被从县城送到这里隔离治疗。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治病需要好一段时间,人们干脆在这儿落了脚。

谁也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几十年,村民们也都非常团结,遇到什么困难总会一起克服,相互鼓励一起生存。还好这里的土地很肥沃,十分适合耕种,他们便在这片土地上种起了农作物,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计,不仅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还真的实现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自在的田园生活。
村民们比收成好农作物比较充裕的时候,人们也会选择将其背到小镇集市上卖,再买一些生活用品回来,生活过得惬意且安稳。但是由于位置的特殊,能够通往这里的道路只有一条,依着山腰的小路且只能步行,汽车根本无法通过。也正因如此,数年来鲜有人发现天坑群下面的村民们。
一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电也没有饮用水,被发现后,被通上了饮用水和电,而且如今的信号也不错。孩子们则会去镇上读书,没有交通工具,每天早上都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出发,路上虽然艰难,但也习以为常,这种接近自然的快乐和奥妙使孩子们感到十分满足和快乐。

1964年的时候,政府给这里修了路,借助这条小路,村民们得以与外面的世界取得联系,这也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其实一开始,这里并不只有现在的8户人家,而是在政府修路之后,很多人就离开这里,搬到了外面。现在剩下的都是当初没有离开的,村民表示即使给再多的钱也不愿意搬走。
天坑群的风景十分优美,村民居住的地方绿茵成片,四季常春,鲜花漫山遍野,山上还有许多野果子。春夏的时候,飞鸟、蝴蝶蜜蜂等各类动物在这里发出阵阵美妙的歌声,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zonghexinwen/2021/0208/746.html



上一篇:云南玉溪举行地震救援跨区域实战演习
下一篇:云南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居民:“家门口稳稳增

云南地质投稿 | 云南地质编辑部| 云南地质版面费 | 云南地质论文发表 | 云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