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地质》栏目设置[05/29]
- · 《云南地质》数据库收录[05/29]
- · 《云南地质》收稿方向[05/29]
- · 《云南地质》投稿方式[05/29]
- · 《云南地质》征稿要求[05/29]
- · 《云南地质》刊物宗旨[05/29]
云南麻栗坡:易地搬迁点的新生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麻栗坡县六河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人民网 虎遵会摄 流转了86亩土地种砂仁,明年就能挂果;和企业签订茶叶种植协议,茶叶采摘后由企业回收;自己在附近的采石场打工,月工
麻栗坡县六河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人民网 虎遵会摄
流转了86亩土地种砂仁,明年就能挂果;和企业签订茶叶种植协议,茶叶采摘后由企业回收;自己在附近的采石场打工,月工资3000元左右;大女儿已嫁人,小女儿在海南务工,不时会给他微信转账,他很少收……自2018年从村里的木瓦房搬进集镇上100平米的新居后,50岁的吴应良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截至2020年,云南15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部搬迁入住,云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被重点提及。
如何强化后续帮扶,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一方面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确保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扶贫车间,帮助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
包括吴应良在内的诸多搬迁户,都是政策的受益者。
唐敏家的老房子。受访者供图
回乡发展,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吴应良老家在麻栗坡县六河乡营盘山村委会李子坪村民小组,地里长不出好庄稼,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和妻子选择常年外出务工。
政府给建的新居在五六公里外的六河乡集镇上,是三居室,卫生间有两个,且新房不花一分钱,出门有超市,老母亲看病也方便,和生活在城里的大女儿家没区别。“这么好的条件,要不回来发展?”通过外出务工脱贫后,吴应良和妻子商量着咋把日子过得更好。
政府鼓励搬迁户自主发展产业,他决定试试。一番考察后,当地适合种砂仁,且这几年价格不错。去年2月,吴应良流转了86亩山地种砂仁,明年就能挂果。平日里,他到附近的采石场打工,月工资3000元左右,地里的砂仁由妻子管护。
在政府牵线搭桥下,最近一家茶企到乡里找茶叶种植户。听说茶企负责技术支持,且负责回收,吴应良感兴趣,他决定3月份先种1亩多,后半年再种四五亩。“保守估算,3年后每亩地可至少收入万元。”他考察市场后说。
类似吴应良所在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麻栗坡县共有16个,截至2020年,869户32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搬迁入住。为实现搬迁群众“挪穷窝、换穷业”,当地以产业为抓手,确保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月7日,唐敏在家中收拾
儿子的玩具。人民网 虎遵会摄
住上新居,工作就在家门口
吴应良所在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楼,有个数百平米的扶贫车间。3月7日上午,38岁的唐敏正在车间忙活。
唐敏是六河乡转保村委会芭蕉冲村村民,自2002年结婚后,便和丈夫在广东东莞打工。“工资不高,加上爱玩,打了十几年工,最后也没啥积蓄。”唐敏说,2015年,她怀上二胎,在沿海开支大,跟丈夫商量后回到老家。
原本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住不了人,没办法,一家人寄住在丈夫的大哥家。“要不是大哥大嫂,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唐敏一边害羞地低下头,一边说,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他们一家人的奋斗目标,可底子薄,几年下来还是入不敷出。
“2016年6月,儿子半夜突发高烧,我背着他往乡卫生院走,一边走一边哭。”唐敏说,村里离乡上有12公里,走路得3个小时。
自那以后,唐敏在乡上租了间房,一边陪女儿读书,一边带儿子,每到周末,又带孩子们回村。
2018年10月,国家易地搬迁的政策,让唐敏一家在集镇上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
“房子是四居室,145平米,很宽敞,不花一分钱。”唐敏高兴地说,现在全家都搬到了乡上,自己一边带孩子读书,一边工作。而且,工作的地方就在家门口。
前文提到的扶贫车间,就是唐敏工作的地方。她在车间做管理,月工资2800元。丈夫在村里养牛,收入也不低。
这两年,乡里到芭蕉冲村的路也通了,唐敏家贷款买了轿车,每到周末,一家人开开心心回老家。
在麻栗坡县的多个易地搬迁点,日子过得和唐敏一样幸福的还有很多。近年来,为实现搬迁户逐步能致富,当地大力创办扶贫车间,优先安排搬迁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就业,帮助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
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云南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的重点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zonghexinwen/2021/031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