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云南绿春: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

来源:云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极目远眺,云南

  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积极探索“小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极目远眺,云南绿春县戈奎乡俄马村委会东南侧700余平米的鱼塘波光粼粼,泥鳅腾跃。近看,一丛丛黄精苗抽叶发芽,生机勃勃。

  近年来,戈奎乡俄马村委会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多种产业,促进村民的就业与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动力”。

  “刚来到俄马村时,看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依旧薄弱,脱贫户增收致富步伐滞后,很着急,我就和村干部一起商量要怎样帮助老百姓增收。”白永生说。

  白永生自2020年挂钩俄马村委会以来,多次深入山头地块、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发现俄马村委会已无可利用土地,且已有产业都存在产出少的痼疾。

  针对存在问题,白永生带领村干部积极对接各方力量,邀请县级农林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群众对茶叶、八角、草果等产业的提质增效。

  “只发展林下产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又请县林草部门对俄马村进行实地考察,看看能否发展渔业,形成林下产业+渔业的产业结构。”白永生说。

  在稳步提高产业产出的前提下,俄马村委会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转变,拓宽林下产业和渔业试验示范渠道。

  渔业是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稻田养殖鲫鱼、鲤鱼、罗非鱼都被广大群众认可,但养殖技术含量低,营养价值不丰富,价格便宜,并且市场容量有限,产品基本属于自产自销状态,难以转变成直接经济收入。

  为解决此问题,俄马村委会以农户创收为出发点和归属,以市场为导向,先后引进营养价值丰富、长势迅速的外地泥鳅18万余尾开展养殖。

  “没想到这泥鳅生长速度很快,养殖成活率很高,市场供需也很大,我今天的销售量还不错。”俄马村村民李克斗高兴地说。

  针对戈奎俄马村委会人多地少、林产业发展空间已达到饱和的现状,俄马村委会在开展林下产业提升改造的同时,积极引进市场价格平稳、技术难度不大、较易管理的林下林药产业黄精种植。

  “黄精在种植时,需要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保证土壤的透气性,要有适当的阳光散射,夏季要做好遮荫保护。每次给将黄精浇水要浇透……”县林草局技术专家谭红星边说边给村民们示范。专家认真帮助村民开展搭遮阳网、整地、定植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工作,手把手教会脱贫户抚育管理技术。

  “我对种植黄精比较感兴趣,希望能为我带来收益。”俄马村村民许鲁昆满心期待地说道。

  近年来,八角产品市场活跃,俄马村民掀起种植八角产业的浪潮。但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均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民传统的抚育管理模式很难提升产量,八角产业提质增效步履维艰,产品质量和产量起色缓慢。

  白永升意识到开展“撒胡椒面”式的八角产业提质增效工作,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成效难以显现。于是,他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决定将俄马村小组闲置的25亩集体土地里新植八角良种嫁接品种。他们便挨家挨户开展宣传动员工作,采取有效的打塘、追肥、定植、幼龄树抚育管理等各环节统一作业措施,全力建成科学、规范、三年内试挂果的八角良种培育示范基地。

  “今年我家嫁接了良种八角,到丰产期时,八角的收入肯定超过5万元。”俄马村村民杨央山说。

  窥斑见豹,独树成林。俄马村委会的一尺鱼塘,一亩三分地的黄精种植试点,20余亩新植八角地看似微小,却涵盖了种植、养殖、林下产业类型,与多种气候特点搭配相应产业类型相吻合,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相融合,与俄马村委会人文地理特征相适应。

  俄马村委会从细节出发,小处着眼,找准问题根源,精心甄选适宜其发展的产业方向,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和村集体自发、科学、高效地发展产业,全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稳步有序发展。

  云南网通讯员 李猛 李才伟 谭红星 摄影报道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zonghexinwen/2021/0415/1178.html



上一篇:云南绿春:么盘山上的“不落地”有机茶
下一篇:谢谢过年不回家的你+天南地北大拜年

云南地质投稿 | 云南地质编辑部| 云南地质版面费 | 云南地质论文发表 | 云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云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