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南地质》栏目设置[05/29]
- · 《云南地质》数据库收录[05/29]
- · 《云南地质》收稿方向[05/29]
- · 《云南地质》投稿方式[05/29]
- · 《云南地质》征稿要求[05/29]
- · 《云南地质》刊物宗旨[05/29]
云南搜救地质队员进展:陆续发现脚印和食品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搜救工作已经开展第五天了,我们陆续加大人力和设备等投入。”连日来,4名中国地质局地质队员失联事件备受关注。 11月20日上午,镇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杰告诉潇湘晨报(报
“搜救工作已经开展第五天了,我们陆续加大人力和设备等投入。”连日来,4名中国地质局地质队员失联事件备受关注。
11月20日上午,镇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杰告诉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当地已投入1900余人次参与搜救工作,但仍未发现失联队员踪迹。
目前,搜救队伍组建3支重装穿越组翻越哀牢山,其他10个搜救组将进行地毯式搜救。
4名地质队员进入哀牢山作业失联 ,山上有大型野兽
据央视新闻报道,11月15日19时28分,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人民政府接到报告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
接报后,镇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11.15”失联人员救援指挥部,组织省、市、县、镇、村共投入搜救人员1000余人次、车辆110余辆、卫星电话14部、无人机5架、直升机2架及相关物资、技术装备全力开展搜救。
由于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11月18日,镇沅县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13日9时许,4名失联队员进入哀牢山野外作业,计划于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因此,他们仅带了一天的干粮。但他们没有在预定的计划时间内下山,直到11月15日,警方接到报警,镇沅县有关部门开始搜救。该工作人员透露,失联的4名队员未携带卫星手机进山。
据媒体报道称,由于哀牢山跨越多个县,失联的4名队员从镇沅县进入保护区后,周边几个县都陆续接到通知协助救援。11月18日下午,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派出所已经出动搜救,“是接到新平县通知,第一时间出动了,还没有搜到。”
该工作人员介绍说,最近哀牢山上是雨雾天气,最低温度在10℃左右,需要穿羽绒服。“15号开始下雨,下了三天,18号才出的太阳。”哀牢山是原始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大,有多种动植物,“还有野熊这种大型动物。”
他还表示,哀牢山近几年未发生过人员失联事件。
当地政府:继续加大人力设备等投入搜救
11月20日上午,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联系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因为他们(地质队员)是由镇沅县进入的哀牢山,具体搜救工作由那边负责。”
“16日早上我们就进山搜救了,一直在加大投入人力设备等进行搜救……结合昨天的一些搜救情况,昨天晚上我们也分析部署。”上午10时,镇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杰介绍,中国地质局方面的工作人员也加入了搜救工作,几方人员一起成立的临时救援指挥部,在指挥下统一开展工作。但因哀牢山地形复杂,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困难。
“昨天(投入的搜救人力)就有1300多人,今天还在持续增加。”李俊杰说,专业的搜救队伍使用了红外探测等设备,陆续发现了失联地质队员的脚印、使用过的食品袋等物品,但暂未有更多发现,“能证明他们踪迹的信息很少。”
他也确认,发现了野兽的痕迹,“毕竟是自然保护区。”
20日中午,记者从镇沅县委宣传部获悉,11月20日7时,哀牢山失联人员救援队伍分为13个小组,其中重装穿越3组,地毯式搜救10组整装出发,展开救援。
截至11月20日12时,参与救援人数560余人,已累计出动救援人员1900余人次。
为早日找到失联人员,在原有救援力量的基础上,今天除人员增强外,重点组建了3支重装穿越组翻越哀牢山向新平方向搜索前进,其他10个搜救组将围绕13日失联人员生活过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精准搜救,同时,在已建的一个补给站的基础上,今天再新建一个补给站,采用空投方式补给,最大化缩短搜救人员往返时间,提高搜救效力,全力以赴开展救援。
11月19日,搜救工作瞄准之前重点排查出的两个区域,组成8个搜救小组会同当地群众全力开展救援,但仍未发现失联人员。
当晚,临时指挥部召开会议对接下来的搜救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研判,调整优化救援方案,明确搜救路线及重点区域,并对救援力量,物资供应、后勤保障等工作作出具体详细安排,消防救援、森林消防、云南山地救援等新增队员陆续抵达,救援力量进一步增强。
潇湘晨报记者陈思
来源:潇湘晨报
文章来源:《云南地质》 网址: http://www.yndzzz.cn/zonghexinwen/2022/0301/2096.html